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

那看不見的

自從使用facebook和what's app,便成為工作和生活不可分割的部份,之前幾年一直用的website,前年開始棄用了。這幾天收到跟書或開班的查詢或order,也多是經過facebook和what's app互動資料和溝通的。

A老師為學生選書,她跟我facebook on line chat後我建議了兩本書,老師說她也想到這兩本,心裡蠻高興的,畢竟,那不是坊間最流行的書,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認同感。

B老師想我為學校辦的書展定個主題或作家介紹,於是又在facebook brainstorm,倒是從老師的反應中,發現自己原來根本沒有從銷量的角度看,反而老師特別在此提醒,心裡感謝她的體貼。

C人客早前透過facebook知我身處NZ,便電郵跟我通訊,回到香港,在facebook發現我病了,電郵問候和溝通仍是不絕,雖然我不是次次回覆(C是外國人,大抵我外遊時在facebook的日誌多寫英文,他看得明我寫什麼吧)。雖然以前一直也有電郵通訊,但他卻甚少到訪,昨天竟無端走上書店,其實有點意外。

這個星期跟書和facebook/what's app有關又最特別的,算是這個!
一位不算熟絡的中學舊同學(印象中好像未曾同過班,只是去年底中學同學大聚會時見過一面),透過facebook send了一個message來,想我為五位分別由三歲至中五的孩子,每月分別為每人選一本書,再寄到各人的家裡。感覺蠻有趣,便接了這個order,遂就各人的興趣、背景、性格,為他們一一選書,剛剛包好,準備星期一拿去郵寄。

其實亦有點好奇舊同學何解突然有這個構思,但從來不是愛問別人問題的人(尤其是別人的私事又或較個人的想法,當然人家主動說另作別論啦!),除非有關的問題會直接影響選擇和決定的關鍵則例外 ,故根本沒有向舊同學探究,就任由自己空想。剛剛再收到舊同學的訊息,她表示現在的孩子擁有很多,反而想不到可以送什麼給他們,故希望透過這個過程,將「愛讀書」送給他們。

有時候,禮物並不是重點,倒是它背後的意念才是真正的精神所在!

記得幾年前有一次書棧團年,我沒有預備禮物,早上走在街上,剛巧遇上賣旗,便忽發奇想,私下為一班書棧好友買了10張旗仔,當作當日團年飯的禮物,團年飯時還要他們猜我送什麼禮物,我的提示是「形而上的,可不要想得那麼實際」。結果當然無人猜中,我這個「形而上」的禮物其實只是一個概念︰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,引伸出來的「形象」就是sticker旗仔,買旗這個行動就是送給他們的禮物,將他們的禮物轉化為他們的福氣。可能我實在太刁鑽了,最終大家還是不明白,但無關係,我只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就如現在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。隨意隨心,其實亦不一定要分析過吧!

無論如何,舊同學這個意念,讓我想起幾年前團年飯的一段小插曲。我想,很多事和物,那看不見的,遠比那看得見的來得重要和有意思呢!又不是開會做實務,若事事要講得很白,少了思考過程的啟發、慢慢咀嚼體會的感動,領悟和感受亦可能大打折扣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